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(共10册)_第二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章 (第11/17页)

皇帝用谆谆教导的语气说,“有人说,前明亡于言官,这话自然也有他的道理。可是,往深里去想一想,前明的言官,为什么会成群结党?为什么会出以那样激烈的态度?都是前明的皇帝有激使然。前明的皇帝都很怕事,或者奏章留中不发;或者不问是非,一味抚慰;或者用镇压的手段,像俗语所说的,杀鸡骇猴,以为用严刑可以吓阻言路。结果,凝成一股戾气!前车之鉴,不可不慎。”
  这是授以帝皇之学,胤祯很用心地听完,想一想问道:“阿玛的意思是,凡是言官,都应该另眼看待?”
  “当然!自古以来,凡是盛世,无不重视言官。”
  “可是,可是——”胤祯讷讷然说不出来,因为要说的那一句话,似乎非常无礼,不便出口。
  “可是什么?为什么不说?”
  “儿子不敢说。”
  “不要紧,你尽管说好了。”
  “阿玛把那十三个言官充了军,似乎有人在背后会有闲话。”
  “是说我不尊重言官?”
  胤祯先不敢响,然后赔笑答道:“儿子可不敢这么说!”
  “傻孩子!你竟不知道我的苦心。我是给你机会。”
  “给我机会?”胤祯在心里想,细细琢磨了一会儿方始领悟,但还不敢自信。
  “阿玛是说,给儿子一个市恩的机会?”
  “也不是市恩,是让你有个视情形不同,分别作适当处置的机会。”皇帝说道,“言官说的话一样,而用心不同,有的是真知灼见,心以为善,虽死不悔;有的是激于意气,一时盲从;有的是受人指使,口是心非。原情略迹,自然要有不同的处置。”
  这使得胤祯想起代父从军的王奕清、王奕鸿两兄弟。王奕清还是奉旨行事,王奕鸿自甘陪伴长兄,同在塞外受苦,更为难能可贵。
  于是他说:“儿子想请阿玛降旨,把王奕鸿放回来,官复原职。”
  “这样做不好!”皇帝大不以为然,“很不好!”
  胤祯大为意外,自觉他的想法并没有错,何以会“很不好”?照此看来,自己的程度比父亲差得太远了,不由得大为沮丧,而且也很困惑。
  “知子莫若父”,皇帝立刻就看到了他心里,“你提到的这件事,正好作为一个例子,让你学学驭人之道。”皇帝问道,“我先问你,如果你是王奕鸿,我把你放回来官复原职,你会怎么想?”
  “自然感激皇上的恩典。”
  “除此以外呢?他回想一想,当初出塞的本意,心中做何感想?”
  胤祯细细体会了一番答说:“如果他本心真是要陪伴兄长,如今心里当然还是很难过,留他哥哥一个人在吃苦。”
  “这不结了!放他回来,不是成全他,是不符他本心的事,何苦来哉!”皇帝紧接着说,“你是从他好的方面去想,再从他本心不良的这方面去想呢?”
  如果本心不良,则当初此举,无非沽名钓誉,谁知弄假成真,有苦难言,方在悔不当初之际,忽尔有释回的恩命,真个求之不得。
  想到这里,胤祯恍然大悟,照自己的做法,好人不会见情,坏人却得其所哉!
  从他脸色中,皇帝又已看出他心中所想,笑着问道:“你想通了吗?”
  “是!”胤祯心悦诚服地说,“阿玛圣明,儿子不及万一。”
  “凡事只要多从人情上去体会,就不会错。”皇帝又说,“你觉得王奕清、王奕鸿兄弟,一孝一悌,应该激励,这个想法很好,我很高兴。不过人才要培养,更要经过磨炼,我把这十三个言官发到军前效力,也正就是给他们一种磨炼。而况王奕鸿自愿出塞,他是不是心口如一,甘愿不悔?如果觉得苦,是不是能咬紧牙关忍下去,你都应该常常考查。这样经过三年五载,磨炼成了大器利器再用他,岂不更好?”
  “是!”胤祯不觉拜倒在地,“儿子心里的喜乐,无言可喻!”
  胤祯所说的心中喜乐,出自真诚,觉得古人所谓“人乐有贤父兄”,并不我欺。可是,他们父子之间的这番对话,传到皇子亲贵之间,却被误解了,以为皇帝的意思是,三五年之后,就会禅位于皇十四子,所以胤祯喜不可言。
  这些误解,有些人不过私下以作为谈助而已,但在胤祯的同母胞兄雍亲王胤禛听来,却很不是味道。他秘密地在打算,应该如何改变他父亲的决定,或者如何在适当的时机,伪造一个父亲的决定。
  京城的胜地在西北,得力于玉泉山的泉水,顺着山势下流,成为一条小河,名为玉河。由西直门、德胜门南流入城,经三海再流出城直到通州。如果没有这条玉河,就不会有西苑的太液池、后门的什刹海,更不会有海淀附近的许多离宫别苑。
  离宫最大的一座,名为畅春园,本是前明武清侯李伟的别墅。李伟在明初万历年间,贵盛无比。这座畅春园原名为“清华园”,方圆十余里,有密如蛛网的河道。亭台楼阁,因势起造,一舟所至,处处可通。里面奇花异卉,四时不断,各种牡丹、芍药,以上千论万计。湖边假山,山上飞桥,遥望真如仙境。
  这座水木清华,当时有“京国第一名园”之称的清华园,经过李闯的流寇糟蹋,除了湖中还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