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18章 吃米粒(第一更求订阅) (第2/2页)
曾乐心也没想题目的难度,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意思,“我发现食堂的浪费现象很严重,可是食堂并没有悬挂相关标语,你来想一个吧。” 听到这,胡娇开心了,这个太难了,还从来没见过诗人写诗说浪费食物这种事的!这个题材之前就没见过,太小众了,我到要看你封寒怎么办! 这个好办啊! 封寒假模假样地沉思了一会儿,恰好见桌子没擦干净,还有一粒米饭黏在上面。 他捏起这粒晶莹剔透的米饭,在所有师生面前开始了的表演。 灯光ok! 收音ok! 道具ok! action! 封寒踱步沉吟,“锄禾日当午,”转个身,“汗滴禾下土。” 眼神再悠远深沉一些,把手中米粒举高一些。 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 一首诗念完,封寒把米粒扔进嘴里,闭上眼睛,细细咀嚼,仿佛能够品到农民伯伯的心酸劳累!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,另外一首是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 这首其实也是广为流传的,不过用在此时此地就太不合适太反动了,锄禾还勉强能说的过去。 虽然如今农业现代化程度发达,农田更多靠的是机械,但是在很多山区地带,农业依然是非常劳累辛苦的,在太阳底下挥舞着锄头的画面仍旧是存在的。 其实李绅的《悯农诗》有三首,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,第三首被传到皇宫,没在民间流传开,直到近代,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(老佛放在作者说了)。 两首悯农诗风格简朴厚重,语言通俗质朴,音节和谐明快,或许这些都不能称作优秀诗歌作品的特征,论文学地位,悯农也只能是泛泛而已,但因为写到了老百姓心坎里,所以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,因为他写尽了历史长河中最底层老百姓的苦难遭遇。 当然,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,即便是锄禾,也很难让这些蜜罐里长大的人有所感触,所以还要配合封寒的行为艺术食用。 当看到封寒吃下那一颗从餐桌上捡起的米粒,此时的封寒仿佛身披圣光,变得更加高大!英俊!完美! 原本那些从来没有把几粒米,个把馒头当回事儿的高中生,此时只觉格外的惭愧,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同学,为什么做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!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啊! 有的人默默地把准备扔掉的半个馒头拿起,塞进嘴里,有的人在刷碗之前,认真地吃掉了碗上的米粒,还有个男生,把鸡腿骨头唰了一遍又一遍,只为不浪费一丝鸡肉! 其实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李逸阳,他父母就是农民,封寒诗中所写,他是亲身见过并经历过的,但是他对封寒喜欢不起来,反而更加厌恶! 他不过是站在高处以圣人之姿俯视农民,怜悯这些农民而已,这样的诗该取个什么名字呢,不如就叫悯农吧! 封寒睁开眼睛,表演到这差不多可以收了,“这是我刚刚有感而发,写的一首绝句,叫做悯农,不漂亮的记者阿姨,还有漂亮的不像话的路人姐姐,请评价吧~”